中醫藥文化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中醫文化,也就是指有關中醫的思維方式、傳統習俗、行為規范、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甚至一些影響深遠的事件等。
中醫展史
隨著中醫觀念不斷深入人心,人們所關注的許多非醫療問題都開始與中醫掛鉤。比如,中醫美容、中醫足療、中醫文化心理、中醫生命哲學等等。
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學界對中醫氣本質,體質學、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還包括近代針灸經絡的發展史,近代中醫氣的進展簡史,中西醫結合史,中醫中藥史等。
中醫陰陽學說
陰陽的揭秘,歷史悠久,偏重現象羅列,重視表面敘述,是古典陰陽的特點。而現代探索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有了革命性的進展、新意頗多。數學物理化,即"數理陰陽"成為現代陰陽的標志。將陰陽用世界三要素"物質、能量、信息"測度,用數學模型表述是現代化、科學化陰陽的特點。
陰陽就是在同一個屬概念"對立統一"下的兩個種概念"陰和陽"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系. 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于它們鄰近的屬概念(對立統一整體)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陰與陽外延的和或并.
古代經典
中醫產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采用"四診",醫治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有名的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里、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6]。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并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并采用辨證醫治,因醫德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后,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并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于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后,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后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涌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蘇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F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醫治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后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等,數據顯示出模棱兩可或者爭議性。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藥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于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危險性等問題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余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中醫文化
1、強烈的歷史意識。
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以宇宙和生命的內在統一性為出發點,是一種源頭型的文化,未來所做的一切都只能是對這一源頭思想的肯定與發揚。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卷無非是在表明我們對傳統的尊重和對歷史的執著,我們既是傳統的捍衛者,也是文化的詮釋者。如此強烈的歷史意識表現在中醫文化當中,造就了中醫學浩瀚的注釋、發揮之作。這種寓創造于解釋,寓革新于繼承的發展模式,保證了中醫發展的連貫性和繼承性,使得千百年來的醫學理論及其表達方式、評判標準等有著系統的統一性。
2、服務于現實的實用理性。
這種實用理性不是講究準確概念的辯證法,也不是否定的辯證法;而是講究人生哲理的辯證法,是強調和諧的、互補的辯證法。它滿足于對事物的籠統模糊的整體直觀把握。中醫學是服務于現實的實用理性精神的完美的體現。中醫理論的發展總是隸屬于臨床醫學的進步,其理論要么是對經驗的理論概括,要么是醫治上的理論。
3、有機的自然主義。
有機的自然主義是指中國古代思想界拒絕用任何形式的超自然主義或機械論來看待世界,便是"天人合一"。這種有機的自然觀使得幾千年中醫醫道雖老不衰。
4、關于超越語言。
中國文化喜歡強調它空靈淡雅的性靈境界,對任何事物都沒有嚴格定義的概念。因此,人們在交流自己的經驗時便會感到語言的局限,常常運用象征、隱喻。這種語言困境同樣體現在中醫中,這也是我們稱其為醫道,而很難稱其為醫學的原因之一?,F代醫學大概需要再發展十幾年之后,才可能真正科學地嚴密地解釋和回答中醫憑幾千年經驗所歸納和構造的這一整套體系。
先秦中醫
回顧中醫的歷史,可以上述到先秦時期。這是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階段。在這長達1800年的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傳統文化基礎。其中夏商時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銅器都是人類文明的歷史標志。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如陰陽、五行、周易、八卦等等,哲學體系影響下發展出了中醫中藥學??梢哉f中醫擁有的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淀正是他與西方醫學重要的不同點。當人們開始懂得把從生活中學來的自救知識積累成一套醫療理論的時候,西方原始醫學和中國原始醫學對自然界的認識是一樣的。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波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由"四元素"組成即火、氣、水、土產生萬物的運動變化。在中國,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間概述了天體運行的"陰陽"規律,和地上萬物生成的"五行"規律表現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四元素是樸素的唯物論,五行則是抽象的辯證法。顯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先進。
中醫稱謂
"中醫"二字早見于《漢書·藝文志·經方》,其云:"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故諺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里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后。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 "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于西醫而先后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高境界。
中庸之醫
中醫的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從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潰了就沒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就是它的一種高境界?!吨杏埂芬粫兄陵P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吨杏埂吩?"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梢哉f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氣的認識
氣在中國古代是人們對于自然現象的一種樸素認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唯物觀哲學家就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這種樸素的認識被引進醫學領域在中醫學中逐漸形成了氣的概念: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中國的近代有名的這個中醫基礎教授,內經教授。他說人就這一口氣,這口氣沒有了這個人還在這什么都沒有了,人這口氣不走,這口氣就在它就是活著。就你講那個活體的。我們研究的就是有氣的這個活體,有氣的活體。精氣學說是什么呢?就是說我們中國認為世界怎么來的?中國的哲學家認為氣一元論。這個地球這個世界是氣來的呀,在上就是為氣,在下則為形,就是地。這就是氣。然后呢你象在《春秋繁露》里董仲書說的:"元氣者,始也"。萬物之始也。有了這口元氣什么都開始運動了。沒有這口元氣,就沒有,就好像上帝的推動力就像牛頓找上帝推動這個地球一樣。這就是大家都在找一個解釋這個世界,而中醫恰恰它可理解是這個世界。陰,陽。何謂陰陽?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間一切能量、運動方式、空間方位、時間序列、事物的性質、以及聚萬物之靈的氣等等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陰陽是一切事物辯證對立的兩方面?!饵S帝內經·素問》中提出:"察色按脈先別陰陽"。中醫講求陰陽平衡以致中,致和。在《易傳》里,就是我們講的《十翼》,《易傳》里說了:"一陰一陽,之為道"。陰陽,萬物之始也,有了陰和陽,才有了萬物之始。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就是有了陰陽還有了氣才有了萬物。這就是我們講陰陽的觀念,也是太極中醫學。
陰陽平衡
西醫和中醫之間也有這種類似、相類似的地方。中醫講陰陽平衡。西醫講什么?酸堿平衡。電解質紊亂在如今醫院里是個很難治的病。這個人如果歲數大一點電解質紊亂了,肺炎肯定就死了,要了命了。酸中毒,堿中毒,一到酸堿中毒,我們很多醫生就頭疼,不好調整。你用點碳酸氫納去也不好用,你給他用點酸,也不好用。那么西醫它是怎么來認識酸堿平衡的呢?它認為這個人的人體,它的這個鉀離子和氯離子,各有156毫克單位,它要尋求這個平衡,就叫酸堿平衡,就是PH值平衡。然后呢,它經常在變換,變化時候它就有一個緩沖對。它有三個緩沖對,它有弱的是氨基酸緩沖對、磷酸緩沖對、碳酸緩沖對,這三個緩沖對是什么呢?就是來糾正這個淤值。你比如酸高一點,它可以調整調整;堿高一點,它也可以調整調整,它是個調節器。當你太厲害了,這三個調節器就無效了。無效了就出現電解質紊亂。它也在追求陰陽平衡,它認為如果調整不好,出現電解質紊亂的人就叫做酸中毒或者堿中毒的。用中醫話,就是陰陽不平衡,它是怎么不平衡?鉀鈉離子不平衡。高鉀的病人就很危險,低鉀的病人也很危險,高鉀的病人可以猝死,低鉀的病人也可以猝死,所以在這一點上,你就說西醫就是在講陰陽?不是,它也不是在講陰陽,它是講一個內環境的穩定。這個內環境的穩定,和你講的這個中醫的這個"中"字,這個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真正認識到中醫,是在講究一個人體內環境穩定的醫學體系,西醫就可以接受。我們從這個角度切入中西醫結合,去和西醫對話,就好多了,就好多了。
中醫診斷
中醫本身的特點(望、聞、問、切),醫治效果是由出診醫生開出的藥方決定的,而組成藥方的中藥(種類、份量)則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由于每個醫生的治病理念不同,開出的藥方也不同。有探索精神的醫生會開出新藥方,墨守成規的醫生只能按課本開出傳統藥方。不論先輩有多少經典著作,要想將其消化變成自己的經驗,并不容易。一名好中醫既要會號脈作出診斷,還要能根據病人情況開出一個適合的藥方。中藥的湯藥是不固定的??梢哉f每一個中醫都要從頭學起,號脈、開方的能力決定醫治水平。
西醫的特點,看病主要用儀器化驗。儀器的性能決定一切,當儀器測不出時就無法作出診斷。西藥主要是成品,多數是專病專藥。無論醫生的水平高低,即便一個普通人也能毫不猶豫的根據儀器的檢測結果,從課本上找出對應的病開出對應的藥。
西醫的醫治過程中檢查儀器、西藥是主導地位,人是次要地位??陀^條件決定一切。
中醫的醫治過程中人是主導地位,藥材、熬藥方法是次要地位。人的行為本決定一切。
病菌(病毒)作為簡單的生命(片段),是自然進化的產物,與其它等級的生命在生命進化的道路上'互相促進、互相制約'實現共生的平衡。西醫為了治病效果大量使用(人工提純的)青霉素。打破生命進化的平衡,讓許多細菌都進化出了耐藥性。結果就是:當人類的技術進步趕不上病菌的進化速度時人類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中醫始終遵守生命進化的規則,不干涉生命進化的平衡,醫治用的藥材都是自然生長的,并沒有打破生命進化的平衡。中醫的貢獻對個體的意義不大,它能讓人類與其它等級的生命達成生命進化的平衡,確保人類種群的健康延續。
注重道德
中醫學注重"德"的作用。所謂德,就是能夠正確履行自己職責一種品質。在傳統中國哲學中,四季變化都是天的德。生養萬物是地的德。周朝代替了商朝,周人認為是自己的德起了決定作用。殷商失去了領導天下的德,所以失去了天下。周人履行了領導天下的職責,所以得到了天下。所以,周立國以后三千年,中國人一直注重德的培養。這種觀念,被用來觀察分析人的生理現象。
德的觀念,影響了中醫學對疾病的看法。中醫學認為,如果一種生命力不能正確發揮自己的職能,無論是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還是過分的發揮了作用,都可能導致疾病發生。這是因為人體會對這種失職做出反應。 這種來自身體內部的不平衡,導致了人體發生主動反應,因此出現疾病,這時候直接對疾病的結果進行糾正是無效的。正確的解決方式只能是激發人體生理功能,使之重新平衡。 與上述病因相反的情況,如環境因素驟變,人體無法適應而受到外來傷害,則要采取直接保護自身的措施。這時候的醫治方法才與現代醫學是一致的。也就是,發現高熱就要退熱,發現疼痛就要止痛。 在中醫方面,這是直接對人體生理不平衡的矯正。
由此可見,中國人心中的"道"和"德"是他們心身問題的根源,也孕育了解決他們心身問題的方法。其科學性不在于微觀探索,而在于對心身問題的真切體會和總結。
當代百家
一些學者認為,中醫已經跟不上了時代先進科技的發展,"老藥罐子"煎藥還在使用,中醫四診法的診斷還拿不出確鑿的科學實驗依據,隨著科學進步和人們思維觀念的不斷更新,中醫是否科學,中醫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嚴重的質疑。在近現代革命的歷史中,中醫也不止一次受到過質疑。在面對諸多質疑的情況下,不少中醫界有識之士認為中醫亟待改革,以適應科學的發展,拒絕更新的知識是缺少生命力的。另一些學者則認為,中醫學的價值遠遠沒有得到發揮,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傳統技術和理論的科學性將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步顯現出來。因而復興傳統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另一個前景。在這種爭鳴中,各種主張下的學者付出了不同方向的努力,使中醫學與所有學科一樣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端倪。
如今,中醫的五個不同角度的努力分別是:1、堅持傳統,希望回到原汁原味的中醫。 2、堅決辨證施治,一切辨證施治,走新中國學院派的道路。 3、走中西醫相結合道路。 4、中醫現代化:用現代醫學來理解和解釋中醫,甚至解釋經絡。 5、現代中醫學:用中醫方法分析各種醫學資料,努力解除疾病。 所有的學科都在分化,這是一個總的趨勢,中醫也不能例外。不要追求特定不變的形式,而追求解決問題,也許更好一些。 五篇網上文章可以直接查詢: 1、《何足道先生書:就"八老上書"致朱镕基總理》 2、《鄧鐵濤再談辨證論治》 3、《中西醫結合是中醫現代化之路》 4、《是什么因素阻礙了中醫藥理論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5、《現代中醫學主張》。五個方向的倡導者:中醫現代化曾經是衛生部努力倡導的方向,容納了當今眾多院士;中西醫結合方向,真正的代表人物是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陳可濟院士;復古主義的代表人物是何足道、賈謙等;堅持辨證施治的學院中醫初方向,代表人物是鄧鐵濤;現代中醫學代表人物是聶文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