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在醫院做了手術之后化療,但很快就復發了,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多是癌癥復發轉移之后,人們因此懷疑當初的醫生技術問題,沒切干凈,或者是在切除之后,將癌癥組織沾到了手術周圍的組織,導致了腫瘤的“種植”,由此使癌癥復發或轉移。雖然每個醫生在手術時,都會盡可能地切除干凈,這是有醫治規范管著的,但這個干凈只是相對的,先受醫生水平和經驗的影響;其次,就算這個醫生很有經驗,在他視力所及之處已經很干凈了,但即便如此,癌癥是個全身性疾病,終發生癌癥的那個器官,只是癌癥選擇的一個落腳點,醫生切除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部分,就算切干凈了,水面下面的,還沒有形成癌腫的,醫生看不見,而且也不是通過外科手術能解決的。
所以,醫學上對癌癥手術和內科醫治的定義是,手術是“端碉堡”,盡可能地殺死癌癥的有生力量,但必須配合內科醫治,無論是化療還是中藥,為的是殺掉殘存在血液中的,或者是正在身體的其他部位伺機而動的“散兵游勇”,也就是說,外科手術切除干凈與否,并不完全決定癌癥的復發或者轉移,還與癌癥的生物學特性有關系,也就是說,與惡性程度高低有關系。也許還有人說,因為做的是腹腔鏡,沒有開腹,醫生肯定看不清楚,所以才沒切干凈。事實上,腹腔鏡是國際醫療界代替傳統手術的一致辦法,就用鏡頭代替醫生的手和眼,無論是鏡頭所能及的區域還是看到的病灶,都比“大卸八塊”的開腹要更廣泛,更清楚,對此的質疑,是因為不了解腹腔鏡的原理導致的,你想想,國際醫學界會讓一個比傳統手術后患多的術式,上到臨床嗎?
癌癥復發大多因為4種原因
1.癌癥的體質未改變
癌癥患者之所以患癌,是因為身體環境具備了“癌性體質”,手術、放療、化療殺滅了癌細胞,但是患者身體的細胞分化調節機制問題并未改變,癌細胞生存的環境沒有改變,所以就會有新的癌細胞不斷產生,癌癥就會復發和轉移。
2.患者的醫治不徹底
手術可切除已形成腫塊的癌細胞,普通放療、化療可以殺死全部或部分成年癌細胞,而對幼年癌細胞作用欠佳。當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時,一旦幼年癌細胞從休眠狀態蘇醒,迅速裂變、突變,就會形成新的成年癌細胞,這是癌癥轉移復發的根本原因。癌癥患者體內長期存在癌細胞,手術、放、化療消滅了體內絕大部分癌細胞,但體內一般仍存有100萬左右G0期(不活躍、靜止期)的癌細胞,這類癌細胞是目前手術、放療、化療解決不了的。更可怕的是有些癌細胞已經在患者體內積集下來,落戶生根形成肉眼及影像學都無法看到的微小病灶,伺機待長。這些殘留的癌細胞及微小病灶是日后復發的元兇。
3.患者體質差
正常人體內的細胞日夜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每天形成的新細胞中,約有幾百萬個細胞會發生基因突變,少數突變細胞若不受免疫系統制約,則進一步惡變,形成腫瘤細胞。在正常情況下,機體免疫系統隨時都在監視和及時消滅這些突變、惡變的細胞或癌細胞,一旦發現異常,會動員大量免疫細胞殲滅“異已分子”,使之難以形成氣候。如果一個人的免疫監視功能正常,則能對體內外的致癌物和癌細胞進行狙擊,消滅其于萌芽狀態。
4.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健康
癌癥患者在經歷了一系列醫治后,回到生活和工作中,開始了新的生活。有的人又開始抽煙、喝酒、熬夜等,這都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醫治癌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患者要有堅強的意志力,要有長期和癌癥做斗爭的準備。如果沒有及時跟進抗復發醫治,或接觸到是促使癌癥復發的引起癌癥的各種理化因素及生物致癌因素,導致癌癥復發和轉移。
癌癥出現復發轉移的癥狀表現
1、發熱癥狀:
癌癥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發熱現象,這在臨床上稱為"癌瘤熱"。腫瘤組織壞死,瘤體侵入腹腔神經叢,腫瘤代謝物進入血流,腫瘤腦轉移等,均可引起發熱。
2. 阻塞癥狀:
體內任何管腔內的腫瘤體增大,都會引起管腔變化,常見的是管腔狹窄,更有可能會造成管腔阻塞。如食管內腫瘤增大,會造成進食時吞咽困難、打噎甚至阻塞等;氣管和咽喉腫瘤增大,會壓迫氣管和咽喉部神經,從而出現氣短和聲音嘶啞、語不出聲的征狀。
3. 疼痛癥狀:
癌癥患者通常會有轉移病灶,病痛非常明顯。一般多見于骨轉移。瘤體直接浸潤神經組織,或較大的瘤體壓迫了體內管腔,都可引起組織壞死和產生炎癥,出現疼痛癥狀。
4. 體重下降:
病人通過醫治后,體重應保持平穩。如果在較長時間內又出現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就應檢查有無腫瘤復發的可能。
5. 出血癥狀:
腫瘤體壞死往往會引起局部小量出血,但若腫瘤體侵蝕周圍的血管,則會造成嚴重的大出血。常見的有嘔血、黑便、陰道流血、尿血、流鼻涕、痰中帶血等。